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选择将业务拓展到海外,从非洲的拖鞋市场到中东的直播平台,再到巴西的工厂建设,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深刻的现实:不出海的企业,未来可能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。这一趋势并非偶然,而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回顾历史,我们可以从日本的经历中吸取教训。上世纪80年代,日本企业如索尼、松下等在全球市场上风光无限,甚至一度买下了美国的大量资产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日本企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,日元贬值,年轻人选择躺平,GDP被德国超越。日本企业的衰落,主要有三个原因:首先,他们在海外市场过于依赖本地管理,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参与;其次,他们过于专注于高端市场,忽视了低端市场的潜力,结果被中国的山寨产品抢占市场;最后,他们的企业文化过于保守,35岁的员工还在从事基础工作,缺乏创新精神。

现在,中国企业正面临着类似的挑战。国内市场已经饱和,14亿人口中,有6亿人月薪不足5000元,8亿人背负着房贷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企业要想实现增长,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。拼多多、比亚迪、蜜雪冰城等企业已经率先行动,将业务拓展到海外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
然而,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与日本企业有三大不同:首先,中国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,义乌的小商品甚至可以武装一个非洲国家;其次,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正在爆发,以日本雇佣一个高级技工的成本,中国企业可以雇佣三个985高校的毕业生;最后,中国的互联网模式具有强大的冲击力,直播带货和TikTok等平台成为了新时代的宣传利器。

尽管中国企业出海的前景看似光明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日本企业在海外市场遇到的挑战,中国企业同样可能面临。在东南亚,本地帮派的敲诈勒索;在欧美市场,知识产权诉讼的风险;在中东,文化差异导致的封杀,这些都是中国企业需要警惕的问题。更严重的是,许多企业还在沿用国内的996工作制,这种做法在海外市场可能会适得其反。
总之,2025年出海已经不再是企业的一个选择,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决定。中国企业必须从日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。现在,摸着日本过河,还来得及。
发表回复